影像的操控與實踐:淺談Mike Mandel及Larry Sultan的《證據》

文/蘇厚文


在談論紀實攝影時,綜觀攝影史上的經典大師,會發現列舉不完,而在1980年代時期紀實攝影開始有些轉變,創作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家庭、私人,甚至社會的觀察,將紀實攝影帶到一個新方向,例如 Larry Clark、Martin Parr、Sally Mann等等,不過上述所提到的這幾位都是以紀錄真實為主,倘若是以真實與虛構的混雜來創作,不得不提兩位美國攝影家Mike MandelLarry Sultan,他們在1977年出版了一本書《Evidence》,現在看這件作品可以想像當時他們是如何去思考攝影的本質,將影像的真實性扭轉。



觀看《Evidence》作品時,猶如一種穿越時空,進入到歷史事件的發生現場,每張黑白照片所紀錄到的場域、物件、人物,及事件的狀態,都呈現一致的調性,讓人覺得是在某段時間發生的一連串事情,但細看之下,就會開始覺得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關係,漸漸讓事件變成謎一樣,影像的內容讓人感到既正常卻有點奇怪,譬如這本書的第一張,地上有一個人留下的腳印,卻是反方向的印記,似乎是一種讓人覺得不對勁的暗示,接續幾張引領我們走進一個空間,其中可分辨出不同的測量工具,疑似照片中的那些人在進行某種實驗。除此之外,類似太空人服裝及火箭的東西穿插在裡面,好像是在做一個太空訓練,而緊接著戶外也有像氣象偵測及地表探勘之類的畫面,不過奇怪的是,後來有人被逮捕,緊接著是出現一隻手上長滿毛的生物,還有地底下的特殊建築工事及儀器。透過這些遺留下的線索,讓人感覺地底下正在進行一場巨大的秘密實驗,而且地點有可能就在人們的住家附近,或是那些毫不起眼的地方。


上種種的「證據」其實是兩位攝影家花了兩年時間,從政府單位、教育機構、公司等百間機構所蒐集而來的照片,例如警察局、內政部、建築和工程公司,這些照片大部分是作為文件的記錄,而Mike Mandel及Larry Sultan從這兩百萬張圖像中開始研究,最後挑選了那些人們可能不容易看到的畫面,而有趣的是,當讀者在面對這團影像的迷霧時,因為攝影書的編輯及敘事手法,讓影像相互之間傳達出一種力量,讓讀者在心理上產生各自的詮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兩位作者挑選這些瞹昧的圖片,抽離原本的語意,製造出完全不同的意義,這樣的作法完全顛覆影像再現真實性的看法,甚至透過編輯,將影像的多義性發揮到淋漓盡致。

(圖片來源/ Photobook: Evidence )

(文章同時發表於一影像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聊聊私攝影・荒木經惟《Sentimental Journey 1971-2017》之一

攝影書與編輯:一場影像的實驗小劇場